惊蛰至,万物生|听春雷、习民俗、养身心,共赴一场千年之约

2025-03-05

“一雷惊蛰始,微雨众卉新。”  

——唐·韦应物《观田家》  

图片

春雷乍响,细雨如酥,蛰伏一冬的生机悄然破土。惊蛰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生命力的时节,亦是古人笔下“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”的启新时刻。今日,让我们循着诗词的韵脚,探寻惊蛰背后的千年智慧。


一、惊蛰由来:春雷惊百虫,万物始向荣
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位列二十四节气第三位。每年阳历3月5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345°时,大地阳气升腾,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土中的虫蚁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”  

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(黄鹂)鸣,三候鹰化为鸠。”春雷、桃花、鸟鸣,构成了惊蛰的灵动画卷,也宣告农耕时代的春耕序幕正式拉开。

图片

二、惊蛰民俗:驱邪纳吉,顺应天时

惊蛰不仅是自然界的“闹钟”,更承载着先民趋吉避凶的生活哲学:  

1. 祭白虎,化是非

民间传说白虎为口舌是非之神,惊蛰日会开口噬人。旧时百姓以纸绘白虎,祭以猪血,寓意压制小人,护佑平安。  

2. 食梨润燥,谐音“离”

北方有“惊蛰吃梨,病痛远离”之说。梨性甘凉,可润肺止咳;而“梨”与“离”谐音,亦寄托远离虫害、分离烦恼之意。  

3. 撒石灰,驱虫蚁

农人于房前屋后撒石灰、熏艾草,驱赶苏醒的蛇虫,祈求家宅清净,田间丰收。  

4. 打小人,泄郁气

岭南地区至今保留“打小人”习俗,以鞋底拍打纸人,象征驱赶晦气,宣泄旧岁积郁,轻装迎春。

图片

三、惊蛰养生:疏肝健脾,天人合一

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”惊蛰时节,人体阳气外发,养生当顺应“生发”之道:  

❶ 起居:夜卧早起,舒展筋骨

• 晨起可披发宽衣,于庭院缓行,助肝气疏泄;  

• 午后晒背15分钟,借天阳温通督脉,驱散体内积寒。  


❷ 饮食:少酸多甘,润燥平肝

• 宜食荠菜、菠菜、芹菜等青绿色蔬菜,清肝火、助排毒;  

• 搭配百合、银耳、蜂蜜柔润之品,防春燥伤肺;  

• 忌过食辛辣、油腻,免助肝火亢盛。  

图片

❸ 情志:戒怒戒郁,畅达心胸

春属木,与肝相应。情绪压抑易致肝气郁结,可踏青远眺、习练八段锦,或以玫瑰、陈皮代茶饮,疏解郁气。  


❹ 防病:避风防敏,守正气

• 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乍暖还寒时需“春捂”,重点护颈背、膝足;  

• 花粉、尘螨渐增,过敏体质者外出宜戴口罩,室内勤通风除尘。

图片

结语:惊蛰,一场天地的邀约

“阳气初惊蛰,韶光大地周。”从《诗经》中的“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”,到今日都市人窗外的第一声雷鸣,惊蛰跨越千年,始终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纽带。愿你我在这春雷萌动之际,循四时之法,养身心之和,与万物共赴一场新生之约。

分享